tags: 藏象
pages: 056 057
aliases: 脏象
藏象,又称“脏象”,指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一词,首载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黄帝内经》
对藏象的论述,内容涉及人体形态结构、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相关的神志活动、形体官窍、自然环境因素等。如《类经·藏象类》
注云:“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与脏腑之气及其运动及其生理功能活动,包括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六腑和奇恒之腑可分别统归于五脏的功能范畴,故“藏”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功能系统。
“象”,指外在的现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功能活动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征象,如《素问·藏气法时论》
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二指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功能系统与外界事物或现象相比类所获得的比象,是脏腑功能活动所通应的自然现象,如心气通于夏,“南方赤色,入通于心”《素问·金匮真言论》
等。
中医藏象学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类经·三卷·藏象类》
,“藏”与“象”是人体内外相统一的体现,“象”是“藏”的外在表现,“藏”是“象”的内在本质。所以,可以通过观察外在的征象来研究内在脏腑的功能活动,探寻其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灵枢·本脏》
。一般来说,任何外在的表象都有其内在的依据,而外界环境各种变化与脏腑功能活动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藏象”把“藏”与“象”统一起来,集中反映了中医学对生命活动的独特认识方法,即通过“以象测藏”来认识和把握内在脏腑的功能状态。
“藏象”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与脏器的概念不同。在藏象学说的构建过程中,大体解剖与整体观察以及“以象测藏”等特殊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概念是在形态结构基础上又赋予了功能系统所形成的认识。如心“如倒垂莲蕊”之形态及其“主血脉”的功能,无疑主要是通过解剖观察获得的认识;而其“主藏神”的功能则是通过整体观察所赋予的。“藏”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功能系统概念。西医的脏器概念主要基于解剖学的器官,其结构以实体性脏器为基础,对功能的认识也是从分析其器官而获得的。因此,中医“藏”与西医脏器在称谓上虽大致相同,但其内涵所指却有很大差异。